诗人歌德的精神-集合49句

时间:2024-10-07 21:31:18 好文案

诗人歌德的精神

1、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歌德诗集:

2、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

3、在《浮士德》中,浮士德是一位博学多才、渴望超越人类局限的学者。他对知识和力量的追求无尽无穷,他试通过与魔鬼梅菲斯托交换灵魂来实现自己的欲望和愿望。然而,他的追求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反而陷入了内心的冲突和困境。

4、我认为是的

5、艺术家们要懂得萃取精华,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探索出对象更深刻的意义。他要求艺术家们将自己的心灵与外在事物相互感应,艺术家们取材于自然的同时,也必须归从于自然,创造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文学作品。

6、《歌德诗选》这是一本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诗歌精粹选集,(德汉对照)它带领读者进入诗人与诗歌创作融为一体的一生:浪漫的少年情怀、中壮年时期的沉稳精进和对艺文的锲而不舍的追求、步入老年之后的恬适和沧桑感以及对东方古文明的心仪,而贯穿各个时期的则是他对爱情的炽热的、恒定的追求。

7、歌德的代表作品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哀格蒙特》。

8、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诗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作品。歌德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

9、歌德的代表作:

10、他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11、二、歌德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短篇、教育、书信体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12、《世界十大文豪: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

13、浮士德精神是指德国文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所创作的戏剧《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所代表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存在状态。这种精神在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14、《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

15、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16、《亲和力》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长篇,出版于1809年。围绕着爱德华和夏洛特夫妇以及他们的情人展开。《亲和力》是歌德晚年之作,却有着某种常见于其早期作品的浪漫色彩。爱德华的感情冲动,半科学的主题,以及诗一般和谐的(即使是不现实的),即是其浪漫因素中的几例。

17、四、进入古典主义文学时期后,他和席勒对谣曲进行了理论探讨,并由此形成德国哲理谣曲高峰.

18、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19、长篇诗剧《浮士德》是歌德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它的创作延续了将近60年之久。第一部完成于1806年,第二部1831年完成。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后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歌德运用浮士德这个16世纪传说中的人物,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社会观点。浮士德老博士独自在中世纪的书斋里研究学问,穷年累月,一无所获。他为此非常烦闷。魔鬼靡非斯特在天上和上帝打赌,要把浮士德引入魔道。一大,靡非斯特来到浮士德面前,同他订立契约:他甘愿作浮士德的仆人,使浮士德摆脱烦恼,感到满足,但就在感到满足的一瞬间,靡非斯特不再是奴仆,而浮士德将反为靡非斯特所用。靡非斯特用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一同出去游历世界。历经种种磨难和考验,在浮士德100岁双目失明时,终于让他在改造自然的事业中得到满足,喊出了一句“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便死去了。按照契约,浮士德感到满足时即应归靡非斯特所用,但天使们却把他抢救到天上去了。  歌德借用浮士德的经历,抒发了自己对未来理想世界的信心。靡非斯特代表腐朽落后的势力,它是罪恶和黑暗的化身,他施展种种伎俩,阻止浮士德向上的要求,斗争的结果,新兴的进步力量走向胜利,腐朽落后的东西归于灭亡。  人们高度评价了这部巨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将它列入世界伟大名著之列,和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悲剧相媲美,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作品。  1831年8月83岁高龄的歌德,终于完成了《浮士德》一书的第二卷。第二年3月28日,这位文学匠在安乐椅上安然离去。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那时,德国就出版了名为《约翰·浮士德的一生》的故事书,讲述了浮士德与魔鬼订约,漫游世界,享尽各种人间欢乐,最后惨死于魔鬼之手的故事。文艺复兴以来,不断有人利用这一传说来进行创作。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家马洛写过《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8世纪德国作家莱辛、克林格尔也都写过有关浮士德的作品。在德国还演出过由浮士德故事改编而成的木偶戏和其他戏剧。  歌德少时即看过有关浮士德的木偶戏和故事书,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1773年,他开始了构思;1775年,写作了一些片断,后因魏玛之行而中断。从意大利回国后歌德促和鼓励下,《浮士德》第一部于1806年完成。而席勒已于一年前逝世。此后,歌德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来酝酿和构思第二部,并从1825年起集中精力写作,到1831年,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第二部终告完成。《浮士德》的创作历时六十年之久,其间,世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歌德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一切,都反映在这部跨时代的巨著之中。对于时代和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剧情梗概如下:  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他痛苦得想要,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魔鬼带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饮下魔汤,使他变成了翩翩少年,恢复了情欲。随后他们来到一个小镇,浮士德与平民少女玛甘泪发生恋情。玛甘泪对浮士德一往情深,为了幽会,他无意中给母亲服了过量安眠药,致使老人死去。她的哥哥瓦伦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剑下。在慑于社会舆论的重压而新手溺死了与浮士德所生的孩子后,玛甘泪身陷囹圄,被判死刑。其时浮士德正与魔女欢会,闻讯后赶来营救,但玛甘泪已精神失常,甘愿受刑而无意逃走。浮士德在悔恨中离去。上帝宽恕了善良的玛甘泪。第一部到此结束。  第二部开始,浮士德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治愈了心灵的创伤,随魔鬼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宫。其时王朝一片混乱,上层社会荒淫腐败,百姓啼饥号寒,铤而走险。而浮士德获得皇帝的宠信,以多发行纸币之法缓解了财政危机。皇帝异想天开,要求浮士德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以供观赏。魔鬼施展法术,于是香烟缭绕之中出现了海伦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幻影。浮士德对海伦一见倾心,当帕里斯拥抱海伦时,浮士德妒意大发,用魔钥去触帕里斯,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昏倒在地,魔鬼驮起他溜出宫廷。  官场黑暗令浮士德对政治大失所望,使他转而追求古典美的宁静与和谐。魔鬼将他带回书斋。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在曲颈瓶里造出了人造小人何蒙古鲁土。何蒙古鲁士领浮士德到希腊寻找海伦。二人结合,生下一子名欧福良。欧福良的形象是以英国诗人拜伦为原型的,他生来喜爱高飞,渴望战斗,听到远方自由的呼唤,他如闻号令,奋不顾身向高空飞去,不幸陨落在父母脚下。海伦悲痛欲绝,不顾浮士德的苦留,腾空飞去,只将她的白色长袍和面纱留在了浮士德的怀中。它们化为云朵把浮士德托到这保,飞回了北方。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又似幻灭而告终。  浮士德在空中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顿时产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借魔鬼之力,他帮助一个皇帝平定了叛乱,得到一片海边的封地。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魔鬼驱使百姓为他移山填海,变沧海为桑田。此时,浮士德已是百岁的老人,忧愁使他双目失明。魔鬼命死魂灵为他掘墓,浮士德听到铁锹之声,还以为是群众在为他开沟挖河。想到自己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他不由得脱口赞道:“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依约倒地而死。魔鬼正要夺走他的灵魂,这时天降玫瑰花雨,化为火焰,驱走了魔鬼。天使将浮士德接至天上,见到了圣母和已为赎罪女子的玛甘泪。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浮士德》是一部无可指摘的完美之作。从思想上看,它有将政治革命消极为精神探索,将社会改造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倾向,这体现了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和妥协的本性,以及它作为剥削阶级的掠夺性。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20、《西东日记》(West-östlicherDivan):这是歌德在晚年创作的一部诗集,灵感来自于他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和研究。这本诗集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反映了歌德对人类文明的探索和对人类团结的呼吁。

21、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22、歌德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他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包含抒情诗、诗剧、长篇、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歌德的作品被翻译成法语、英语等20多种文字,他的文艺思想对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

23、歌德坚决反对对待民族文学的各种激进的虚无主义态度,鼓励和支持发展民族文学。他强调,一个民族作家要有深刻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扎根民族的土壤,使自身于整个民族精神保持高度统一,让个体的小我与民族的大我在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阅读过足够的文学素材,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并且具有一定的天赋。

24、歌德的艺术理想是古典主义的,但其艺术实现又呈现出现实主义色彩。

25、由此看来,我们可以把浮士德看作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化身,是对整个资产阶级的高度概括。同时,浮士德身上也浓缩了歌德本人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体验,可以看作是歌德的自画像

26、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

27、浮士德精神的核心在于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追问,以及对人类欲望和追求的探索。它代表了一种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浮士德精神在文学和艺术中被广泛探讨和诠释,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思想象征。

28、对世界文学保持包容学习的虔诚态度,认为世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本地区的民族文学,各个民族应该相互了解,彼此理解,才能推动民族文学的繁荣。

29、系统阐释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处于优先地位,自然不仅仅指自然界,也包含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文学活动的基础。文学作品必须来源于生活,并在自然生活的基础上超越自然。即使一部作品在想象和自由的创作下,也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土壤。

30、《少年时代》(GötzvonBerlichingen):这是歌德早期的一部戏剧作品,描述了一个具有英雄主义精神的骑士的故事。

诗人歌德的精神

31、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

32、《浮士德》(Faust):这是歌德最知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浮士德》是一部长篇诗剧,探讨了人类的欲望、知识追求和道德选择等主题。

33、《诗篇》(Gedichte):这是歌德的一本诗集,收录了他的许多个人和抒情诗歌。其中包括了一些经典的爱情诗和自然描写,展现了歌德丰富的感情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34、三、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威廉·麦斯特》(1775~1828)。

35、这只是歌德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和风格,包括戏剧、、散文和科学著作等。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在其他领域,歌德都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家和思想家。

36、歌德的文艺理论

37、歌德的创作是浪漫主义风格的.

38、。4、其意义在于: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肯定人的作用,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做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

39、一、歌德早年曾领导过狂韧突进运动,倾向于浪漫主义。但以后意识到当时浪漫主义的“病态”,转向古典主义。歌德所倡导的古典主义,实质上便是现实主义。

40、《浮士德(Faust)》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41、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42、浮士德是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是一个人生理想的探寻者,他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生活阶段。这五个阶段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

43、我认为他是天生的浪漫主义作家。

44、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批判了当时各种陈旧僵死的学问和故步自封的书斋生活。

45、浮士德精神体现了人类对于无限欲望和追求的无尽探索,他试透过知识、力量和享乐来超越人类的局限。这一精神代表了人类对于自由、成就和意义的追求,同时也暴露了人类的欲望和贪婪的弊端。

46、歌德和席勒的早期创作都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然而随历史大潮的推进,他们又共同建立了“魏玛古典主义”。其实他们的后期创作的作品,虽然是称作古典的,却同样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精神,歌德尤甚.

47、歌德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阶段,并且他是德国古典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然而,他的作品以及他的人生都是极具浪漫主义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

48、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败。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即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复活于现代。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

49、“浮士德精神”就是对现实永不满足、对理想和真理永远不断地追求,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辨明进取的方向,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让人类社会能不断地发展上升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