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真实生平
1、《亲和力》,1809年原文
2、《新的道德-政治木偶戏》,1774年
3、《欧文和埃尔米勒》(配唱戏剧),1775年
4、《我的生平诗与真》(自传作品,4卷本),1811年至1833年
5、浮士德是一个典型人物,他的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他毕生追求的是所谓“永恒的爱”和崇高的“美的境界”。所谓“为几百万人开拓出疆土”,“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就是这种人道主义思想的概括。浮士德的性格是矛盾的,有时他有沉溺爱欲“执着尘世”的消极思想,但追求真理、事业,永远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他性格的主流方面,最终魔鬼失败,浮士德升天与玛甘泪相聚。
6、《当回报最亲爱者的时候》(为保守秘密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6年
7、·《恋人的情绪》(恋爱剧),1768年创作,1806年复印
8、《论艺术和古代》(6卷本,和梅耶(JohannHeinrichMeyer)合作),1816年至1832年
9、《威尼斯警句》,1790年
10、完成一张以时间为顺序的作品列表很难,因为加工作品的时间段经常不明确,而首印的年份又和歌德的创作过程并不一致。以下的列表大致(可能并不准确)依照作品诞生的时间为序:
11、浮士德是年近半百的饱学之士,但此刻却感到知识的无用,书斋生活的可厌。他要摆脱这一切,甚至想以求摆脱,其时复活节的钟声唤起了他对生的依恋。
12、《关于歌手人们有很多可说》(为感谢歌手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5年
13、读《浮士德》我们所感受到的生活哲理,是在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中领悟到的。首先,《浮士德》体现的是唯物辨证的精神。从天帝与魔鬼的对话看,天帝是代表善的本身,魔鬼是恶的象征。他们在浮士德身上打赌,也看到“魔鬼来刺激和推动人努力向前”的一面。在作者的心目中人是一分为二的,人性和魔性合二为一。浮士德是人的积极肯定的一面,魔鬼是人消极否定的一面,这两个方面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如诗中写到“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就终归有毁。”浮士德追求丰富的知识,但到极限却失去了生存的信念;追求美好的爱情,却使心爱的人受到心灵的创伤;追求政治社会清正贤明,却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追求美的化身海伦,却因儿子的夭折而母子消逝……然而,正是在这追求探索中,他不断进取,建立了自己的自由王国。第二,《浮士德》体现了创新精神。诗中写到:“没有独创,就等于”“生动的血液产生新鲜的力量,新生命是从现有生命创造滋长”,“这是青年人崇高的天职,世界在我创造以前还属空虚”,“突飞猛进,精神抖擞,光明在前,黑暗在后。”整篇巨著虽然是悲剧,但却充满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让读者对生命充满热爱,充满期望。第三,《浮士德》中重墨描写了人性之爱,人神之爱。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纯洁的爱,付出生命在所不辞。“让她的命运在我身上破产,我同她一起归天”,浮士德与海伦则表现了一种完美的爱。“这时心灵不用前瞻后顾,只有现在——才是我们的幸福。”在作者笔下,爱的力量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有如万有引力在宇宙中的作用,人离开亲情、友情和爱情,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14、《讲话:对于维兰特(Wieland)兄弟般的纪念》(共济会悼词),1830年2月8日歌德致悼词
15、《法国的政治运动》(报告),1822年
16、《普伦德尔斯镇的年市》,1774年
17、《罗马哀歌》,作于1788年至1790年
18、《论人类与动物的颌间骨》,1786年
19、《托尔夸托·塔索》(戏剧),始于1780年,1790年复印
20、《平民将军》(喜剧),1793年
21、《布雷伊长老的谢肉节剧》,1774年
22、《庄严的教团节日:“50年已经过去”》(对于授予参加共济会50周年荣誉证书的诗歌形式的谢辞),1820年
23、《大科夫塔》(喜剧),1792年
24、浮士德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生于1480年,他充作学者、星相家、魔术家、者到处漫游,被教会视作异端,晚年贫困潦倒病死。他死后在民间出了一本故事书,叫做《浮士德博士的生平》写浮士德与魔鬼订了25年契约,魔鬼答应浮士德一切条件,25年后到夜半12时他告别学生独自在屋内,只听屋内一阵喧吵。第二天学生们进屋,只见墙上全是血,屋内只有浮士德的眼睛和几只牙。歌德以他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分子不满现实,以及以巨人式的努力从事反封建的斗争而在强大的封建残余势力的重压下,仍不容易拨云见青天的那种悲剧情结。
25、《浮士德一部悲剧》(符合《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始于1797年,1808年第一次以此题目复印
26、《浮士德II》(《浮士德》的第二部分),1833年(遗作)
27、《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始于1807年,1821年复印,增订版1829年原文
28、《潘多拉》(为节日创作的戏剧),作于1807年/1808年,1817年复印
29、《普罗米修斯》(诗歌),1774年
30、《列那狐》(动物叙事诗),1794年
歌德的真实生平
31、《神灵的问候》(诗歌),1774年
32、剧情的开端,天帝与魔鬼打赌,天帝认为人在前进道路上总不免会走些迷路,但最后总会意识到正道,而魔鬼靡非斯特自信能把浮士德引入歧途。他引导浮士德云游世界,喝魔汤返老还童,与平民姑娘玛甘泪相爱酿成悲剧。浮士德并没有因为私生活的挫折而失望,像歌德迁居魏玛皇宫一样,浮士德进入上层社会,投身于社会政治生活,拯救财政危机,满足皇帝欲望。接着浮士德回到书斋,他的弟子瓦格纳创造出“人造人”,帮助他和海伦结合,并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少年不久夭折,海伦在悲痛中消逝,宣告浮士德对“美”的追求失败。浮士德从仙境回到人间,被魔女吹瞎眼睛,但他还要继续奋斗,他为人民造福,填海封田,在海边创造理想王国。在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的瞬间倒下死去。
33、《悼词起首》对已故共济会里德尔(Ridel)分会长的悼词,1821年
34、《神,英雄和维兰特(Wieland)》(笑剧),1774年
35、《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一部诗体悲剧,也是歌德创作的顶峰。歌德生前曾把自己的全部生活与创作比喻为构成金字塔的事业,罗曼·罗兰说“放在歌德的金字塔顶端的花束”便是这部《浮士德》。
36、《德意志逃亡者讲述的故事集》(框形结构),1795年
37、《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原迈斯特”,),《歌德文集》《歌德文集》
38、《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信体),1774年,第2版,1787年
39、《光学论文》(论文,2卷本),1791年/1792年
40、《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剧本),1773年
41、《克塞尼恩》(《赠辞》)(诗歌,和席勒合作完成),1796年
42、浮士德经历了5个生活阶段,分别是知识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政治的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的悲剧。
43、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44、《施黛拉》,为恋人们写的戏剧,1776年
45、《浮士德》,片断,1790年
46、《中篇》,始于1797年
47、歌德在《浮士德》中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造成诗剧的壮阔背景,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见解。鲜明对比是诗剧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魔鬼靡非斯特否定人生,蔑视理智,仇恨人类与热爱生活、追求真理、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的浮士德形成鲜明对比,使浮士德的形象更加丰满,浮士德让我们看到了一名战士的形象。
48、使整个悲剧贯穿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它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凡是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
49、《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1795年/1796年
50、《好女人》,1817年
51、《同谋犯》(喜剧),1769年开始创作,1787年复印
52、《在所有美好的时刻》(共机会分会会歌),1775年
53、《浮士德》基本思想和精神,是歌德的长期的经验和体会,浮士德从“小世界”“小自我”跳出走向“大世界”,追求“事业的享受”,
54、歌德的一个特点是,将已经开头的作品搁置几年,有时是数十年之久,将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重大的修改,将一些完成了的作品压下很长时间才付印。
55、魔鬼乘机而入,与浮士德订立契约:他为浮士德服务,满足他提出的任何要求,浮士德一旦感到满足,生命便告结束,灵魂为魔鬼所有。就这样,浮士德走出了与世隔绝的书斋,结束了他探索人生的第一个阶段:知识的悲剧。
56、《论色彩学》(科学论文),1810年
57、歌德即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58、悲剧取材于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的传说,描述浮士德一生的发展过程。他如何摆脱中古时期的蒙昧状况,探求新的道路,跟一切困难和障碍搏斗,克服了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最后得到了“智慧的最后断案”。歌德描述浮士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在作品的第一部分主要描述的是知识悲剧和爱情悲剧,在第二部分中是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这篇长篇巨著,歌德原作断断续续地经过了六十年光阴,而译者郭沫若也断断续续的译了二十年。郭沫若说:“相隔二十年,我竟然没有死掉,这怕也是值得感谢的吧”。在这里我们也感谢赵主任给我们推荐了这样一部集歌德一生精华的作品,庆幸我们今天能读到这部巨著。
59、《私生女》(悲剧),1804年
60、《克拉维戈》(悲剧),1774年
歌德的真实生平
61、《邦弗尼托·切利尼(BenvenutoCellini)的人生》(文章),1797年
62、《箴言和沉思》,1833年(遗作)
63、《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戏剧),散文版1779年,1787年复印
64、《意大利游记》,1816年/1817年
65、《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六音部诗行写成的牧歌),1798年
66、《哀格蒙特》(悲剧),1775年开始创作,1788年复印
67、《西东诗集》(诗歌),1819年
68、浮士德喝了魔汤,恢复了青春,心中充满对情欲的渴望。他遇到少女甘泪卿,两人相爱。由于魔鬼的捉弄,甘泪卿毒死了自己的母亲,浮士德又误杀了她的哥哥。甘泪卿陷入一种精神错乱状态,她溺死婴儿,被关进死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