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的时代背景
1、《浮士德》基本思想和精神,是歌德的长期的经验和体会,浮士德从“小世界”“小自我”跳出走向“大世界”,追求“事业的享受”,
2、歌德在《浮士德》中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造成诗剧的壮阔背景,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见解。鲜明对比是诗剧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魔鬼靡非斯特否定人生,蔑视理智,仇恨人类与热爱生活、追求真理、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的浮士德形成鲜明对比,使浮士德的形象更加丰满,浮士德让我们看到了一名战士的形象。
3、这些世界层次相互交织,为读者呈现了一部意义深刻、思想丰富的文学作品。
4、此外,浮士德这个形象也不能代表所有的西方人,因为他的性格和行为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特征,如贪婪、自私、虚荣等。这些特征并不是所有西方人所共有的,也不是西方文化的代表。
5、浮士德喝了魔汤,恢复了青春,心中充满对情欲的渴望。他遇到少女甘泪卿,两人相爱。由于魔鬼的捉弄,甘泪卿毒死了自己的母亲,浮士德又误杀了她的哥哥。甘泪卿陷入一种精神错乱状态,她溺死婴儿,被关进死牢。
6、艺术世界:歌德借助魔鬼赋予了浮士德穿越到古希腊生活的能力,让他遇到并爱上了希腊艺术中美的象征海伦。海伦不再是世俗爱情的代表,而是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性的美。
7、《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一部诗体悲剧,也是歌德创作的顶峰。歌德生前曾把自己的全部生活与创作比喻为构成金字塔的事业,罗曼·罗兰说“放在歌德的金字塔顶端的花束”便是这部《浮士德》。
8、剧情的开端,天帝与魔鬼打赌,天帝认为人在前进道路上总不免会走些迷路,但最后总会意识到正道,而魔鬼靡非斯特自信能把浮士德引入歧途。他引导浮士德云游世界,喝魔汤返老还童,与平民姑娘玛甘泪相爱酿成悲剧。浮士德并没有因为私生活的挫折而失望,像歌德迁居魏玛皇宫一样,浮士德进入上层社会,投身于社会政治生活,拯救财政危机,满足皇帝欲望。接着浮士德回到书斋,他的弟子瓦格纳创造出“人造人”,帮助他和海伦结合,并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少年不久夭折,海伦在悲痛中消逝,宣告浮士德对“美”的追求失败。浮士德从仙境回到人间,被魔女吹瞎眼睛,但他还要继续奋斗,他为人民造福,填海封田,在海边创造理想王国。在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的瞬间倒下死去。
9、德国文学家。他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年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1786年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开创了德国的“古典文学”。
10、浮士德是一个典型人物,他的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他毕生追求的是所谓“永恒的爱”和崇高的“美的境界”。所谓“为几百万人开拓出疆土”,“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就是这种人道主义思想的概括。浮士德的性格是矛盾的,有时他有沉溺爱欲“执着尘世”的消极思想,但追求真理、事业,永远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他性格的主流方面,最终魔鬼失败,浮士德升天与玛甘泪相聚。
11、《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12、使整个悲剧贯穿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它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凡是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
13、浮士德有五重世界。
14、“西方人就是浮士德”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所著的一部长篇诗剧,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不能简单地将其与整个西方人群体划等号。
15、《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浮士德》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16、在歌德的著名诗剧《浮士德》中,成功塑造了浮士德这一形象,并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多重世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世界层次:
17、世界:《浮士德》的故事由两个贯穿,分别是上帝和魔鬼靡非斯陀之间的,以及魔鬼与浮士德之间的。的设定以“两希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为背景,主要涉及到灵魂归属问题。
18、悲剧世界:浮士德的人生悲剧共分为五个层面,分别是他作为学者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追求美的悲剧和事业的悲剧。
19、虽然浮士德是一个西方人,但他只是一个文学形象,他的性格和行为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的某些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而不是代表整个西方人群体。西方人群体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文学形象来代表。
20、歌德除了诗歌、戏剧、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者。主要作品为书信体《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21、《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穿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22、浮士德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生于1480年,他充作学者、星相家、魔术家、者到处漫游,被教会视作异端,晚年贫困潦倒病死。他死后在民间出了一本故事书,叫做《浮士德博士的生平》写浮士德与魔鬼订了25年契约,魔鬼答应浮士德一切条件,25年后到夜半12时他告别学生独自在屋内,只听屋内一阵喧吵。第二天学生们进屋,只见墙上全是血,屋内只有浮士德的眼睛和几只牙。歌德以他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分子不满现实,以及以巨人式的努力从事反封建的斗争而在强大的封建残余势力的重压下,仍不容易拨云见青天的那种悲剧情结。
23、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24、魔鬼乘机而入,与浮士德订立契约:他为浮士德服务,满足他提出的任何要求,浮士德一旦感到满足,生命便告结束,灵魂为魔鬼所有。就这样,浮士德走出了与世隔绝的书斋,结束了他探索人生的第一个阶段:知识的悲剧。
25、歌德,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
26、悲剧取材于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的传说,描述浮士德一生的发展过程。他如何摆脱中古时期的蒙昧状况,探求新的道路,跟一切困难和障碍搏斗,克服了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最后得到了“智慧的最后断案”。歌德描述浮士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在作品的第一部分主要描述的是知识悲剧和爱情悲剧,在第二部分中是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这篇长篇巨著,歌德原作断断续续地经过了六十年光阴,而译者郭沫若也断断续续的译了二十年。郭沫若说:“相隔二十年,我竟然没有死掉,这怕也是值得感谢的吧”。在这里我们也感谢赵主任给我们推荐了这样一部集歌德一生精华的作品,庆幸我们今天能读到这部巨著。
27、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浮士德这个文学形象与整个西方人群体划等号,而应该尊重和理解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和刻板化的认识。
28、浮士德经历了5个生活阶段,分别是知识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政治的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的悲剧。
29、读《浮士德》我们所感受到的生活哲理,是在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中领悟到的。首先,《浮士德》体现的是唯物辨证的精神。从天帝与魔鬼的对话看,天帝是代表善的本身,魔鬼是恶的象征。他们在浮士德身上打赌,也看到“魔鬼来刺激和推动人努力向前”的一面。在作者的心目中人是一分为二的,人性和魔性合二为一。浮士德是人的积极肯定的一面,魔鬼是人消极否定的一面,这两个方面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如诗中写到“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就终归有毁。”浮士德追求丰富的知识,但到极限却失去了生存的信念;追求美好的爱情,却使心爱的人受到心灵的创伤;追求政治社会清正贤明,却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追求美的化身海伦,却因儿子的夭折而母子消逝……然而,正是在这追求探索中,他不断进取,建立了自己的自由王国。第二,《浮士德》体现了创新精神。诗中写到:“没有独创,就等于”“生动的血液产生新鲜的力量,新生命是从现有生命创造滋长”,“这是青年人崇高的天职,世界在我创造以前还属空虚”,“突飞猛进,精神抖擞,光明在前,黑暗在后。”整篇巨著虽然是悲剧,但却充满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让读者对生命充满热爱,充满期望。第三,《浮士德》中重墨描写了人性之爱,人神之爱。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纯洁的爱,付出生命在所不辞。“让她的命运在我身上破产,我同她一起归天”,浮士德与海伦则表现了一种完美的爱。“这时心灵不用前瞻后顾,只有现在——才是我们的幸福。”在作者笔下,爱的力量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有如万有引力在宇宙中的作用,人离开亲情、友情和爱情,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30、西方人觉得:我生前当及时享乐,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有时西方人又觉得:应自强不息、追求真理西方人性格总是充满矛盾。所以总是不断的探索人性。
浮士德的时代背景
31、浮士德是年近半百的饱学之士,但此刻却感到知识的无用,书斋生活的可厌。他要摆脱这一切,甚至想以求摆脱,其时复活节的钟声唤起了他对生的依恋。
32、歌德时代的德国,诸侯纷争,战争频繁,加之资产阶级兴起,资本主义个人主义意识的扩展,致使个人情欲、物欲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