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句加赏析-集锦57句

时间:2024-10-15 11:41:09 说说文案

送别诗句加赏析

1、王维是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曾是状元才子,也是京城里很多王公贵族的座上宾。诗人年轻时就胸怀青云之志,也曾去过边塞,希望早日建功立业。他的早期诗作中经常抒写报国志向和勇气,也有很多作品是赠送给奔赴远方的好友。这首诗就是一位姓张的判官要远赴河西,诗人赠诗送别。

2、赏析如下:

3、赏析: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4、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离别时的感受,结论是诗人感受深刻。

5、蓝天的碧云、萎积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既是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又渗透着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水融,情辞相称,创造了萧瑟悲凉的戏剧氛围,构成了寥廓黯然的境界。"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动~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若见;后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

6、迫于老夫人之命,张生只得上京求取功名,他和崔莺莺两人新结鸾俦,离别之苦可想而知。这时正值深秋,景色凄凉,正好衬托了两人心境。天高云淡,满地菊花正开,本来是很美好的。但是,"西风紧,北雁南飞",暗合离愁别思。秋霜染红了树林,本来也是很美的,可在主人公看来,是哀伤的。"晓来谁染霜林醉?"不是秋霜,而是离人和血的眼泪。不符合自然逻辑,但符合感情逻辑:这正是文学与论文不同的地方。

7、送别骆宾王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诗意深刻,表达了对骆宾王的深深怀念和不舍。这首诗中,王之涣用了许多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如“烟波江上使人愁”、“此别经年应有恨”等,表达了自己对骆宾王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视。这首诗不仅是对骆宾王的告别,更是对友情的赞颂和珍爱。

8、因此,“送别”这首诗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诗歌佳作之一,其深刻的情感和美妙的艺术风格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9、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11、扩展资料

12、首句“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描绘了诗人与朋友相别的情景,朋友已经离去,诗人独自留在山中。第二句“千里送行者,归思欲断肠”,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思念和离别的痛苦。第三、四句“望处雨中树,别时人在江南”,通过描绘雨中树木和江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温暖的祝福和对江南美好风光的怀念。最后一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友情的深厚和离别的无奈。

13、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离别的真情实感,也能够领会到古人的文化艺术精髓。

1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5、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他从小就能诗善文,被人称为神童,16岁就进士及第,只可惜英年早逝,令人叹息。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时所写,当时一位姓杜的少府要去四川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诗。

16、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离别时的感伤和无奈,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同时,诗歌语言朴实自然,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该诗也被广泛传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17、唐代:王勃

18、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9、长亭送别

20、第二节,同样是白描的手法,“风“柳“笛声”“夕阳”“山”勾勒傍晚的景致。蕴藉不舍之情,渲染相思之声。

2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22、唐代:王维

23、碧云悠悠的天空,黄花纷纷的大地,秋天西风凄紧而猛吹,空中大雁从北往南飞。早晨枫叶红得像喝醉酒的人脸一样,都是被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啊。

24、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

25、原因是,在这首诗中,作者用悲怆的语言描绘了离别时人们的心情和情感,表达了对遥远的离别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宏伟描绘。

26、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7、这支曲子通过崔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与张生离别痛苦压抑的心情。曲词很美,虽然"碧~天,黄花地"是化用范仲淹的词句,"总是离人泪"是化用苏轼的词句,但天衣无缝,融为一体。

28、送张判官赴河西

29、弘一法师(李叔同,1880年—1942年),字息霜,别号漱筒,原籍浙江平湖,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30、因为诗中描绘了长亭、碧云、黄花等景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送别诗句加赏析

31、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

32、从结论上来看,这首诗非常优美感人,值得去品读。

33、可以明确的结论是,这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和沉痛的情感。

3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35、第一节,用白描的手法,选取三个意象“长亭”“古道”“芳草”。空旷辽阔的意境,勾勒淡淡的感伤。

36、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3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8、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9、送别佚名的诗句通过描述离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痛苦和无奈。

40、同时,诗人对别离的痛苦和惆怅也表达得十分深刻。

41、赏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译文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门。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友人您能不能回来呢?

42、从原因上来看,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感被广大读者所共鸣,其赞赏和传颂已经流传至今。

43、此外,诗中抒发忠厚爱国之情,表现了对家园的深深眷恋。

44、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5、你好,《送别》是一首无名氏诗歌,被认为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离别朋友时的心情,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46、原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47、,这首诗开创了以离别为主题的民歌诗篇,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也为我们带来了极致的欣赏体验。

48、从“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遥”到“江湖去浩荡,舟楫忽已消”,整首诗都充满了对离别和未知事物的无奈和不安。

49、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出自唐代陆龟蒙的《别离》。翻译: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赏析:“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给人以难忘的印象。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翻译: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赏析:此两句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唐代高适的《别董大二首》。翻译: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赏析: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不过他只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4、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出自南北朝范云的《别诗二首·其一》。翻译:上次离去时,雪像花一样地飘落,如今再度前来,花开得像雪一般的白艳。赏析: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5、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翻译:落日里寒鸦归巢,一片伤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景。如果不是眼下亲自感受这离愁别恨的苦楚,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赏析: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表现心绪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

50、元.王实甫

51、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52、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53、此外,整首诗的韵律和语言也都非常优美,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54、原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5、这首《送别》的作者是佚名,但它表达出的离别之情却令人动容。

56、其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57、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  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  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在歌曲的翻译与填词方面,李叔同的《送别》得算是极品之作。在那部老电影《城南旧事》  中,《送别》一曲贯穿始终。影片一开篇便是笙与竖琴的《送别》曲,之后片中的每一段离  别都会响起这段主题音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配合着片中晕黄的画  面,中国式的离情别绪被这首有着浓郁中国风味的歌曲巧妙、含蓄地喧染。大概不会有很多  人想到,《送别》的作曲其实并不是李叔同,而是美国人奥德威,原曲名叫《梦见家和母亲  》,典型的美式直白风格。日本文学家大童球溪后来给这首歌填上了日本歌词,改名叫《旅  愁》,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此曲后非常喜欢,翻译成中文,又在7年之后,重新填上了  新词,就是《城南旧事》所用的版本。长亭,古道,晚风,芳草,夕阳,竹笛,浊酒,寒梦  ,写尽离别愁,思乡情,颇有元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风。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风韵。因此,后来李叔同的《送别》曲被广泛传唱,而奥德威的原曲  却渐渐被人遗忘了,某次美国一个少年合唱团来中国访问,就专门献唱了两首用中文演唱的  曲目,一首是《茉莉花》,另一首便是《送别》。连奥德威的家乡人都已把《送别》当成了  “中国造”,可见李叔同词作的强大魅力。  晚风拂柳笛声残——李叔同《送别》赏读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李明隆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曲《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全词韵字——边、天、山、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这,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的旋律哟……  参考资料:http://ruiwen/news/29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