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论语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4、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③舍:停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的部分内容:
9、孔子说:“学习了却不思考就会迷茫,思考了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10、《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1、子曰:“吾十有(yòu“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为政》
12、《孟子·公孙丑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3、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6、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7、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8、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篇第二》)
2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ū]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0、子曰。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距。
小学五年级上册论语
3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2、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3、解意: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3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5、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6、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篇第一》)
38、摘自《论语·公冶长篇》
39、解——这句话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中有类似的版本,即“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意思是说,“不愁别人不知我,只愁自己没有能力”。这两句话都显示,孔子是提倡向内修身的,向内意味着自我对外界事物的省视和对自身才能的提升。别人了解或不了解自己,只是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没有必要放在心上。孔子孜孜以求的是认识别人、提升自我,而不是外在的荣辱。
40、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4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2、解——这句话是在谈论人的“言”与“行”的问题。有些人说的天花乱坠,给自己订了各种目标,比如说一个亿,但最后都没有实现,如此别人就不相信他说的话了,甚至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话。但孔子说,与其空谈,不如实干,先把事情做好,然后在说自己做了什么。先“言”后“行”,往往止于空谈。先“行”后“言”,才是更质朴的人生境界。
4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4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5、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46、学而篇:
47、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4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5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54、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经常去实习(温习)它,不也是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知识点:“说”通“悦”意思:高兴
55、以下列举十条
56、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5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0、《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小学五年级上册论语
61、出自于《论语》。
62、解释: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6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64、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65、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
66、五年级上册背诵的《论语》第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7、译——孔子说:“不愁别人不了解我,只愁我不了解他人啊。”
68、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6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0、孔子说:“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73、子曰∶“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4、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7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6、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7、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8、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79、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1、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8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4、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85、译——孔子说:“默记知识,学习欲望强烈,教人而不厌倦,这三件事对我来说算什么呢?”
8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8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88、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8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小学五年级上册论语
91、译——子贡问孔子怎样才算君子,孔子说:“君子先把事做成了,然后才照他做的事来说话。”
9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9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4、《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5、《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1、原文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02、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第七》)
104、这些古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背诵这些古文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