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解释简易【好句摘抄53句】

时间:2024-10-25 11:48:37 说说文案

不耻下问的解释简易

1、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勤学好问

2、不耻下问是指,不怕被人嘲笑和不好意思,勇于向比自己有经验、有知识、能力更强的人请教或征求意见的态度和行为。

3、“不耻下问”是指不因自己的身份、地位或知识面而羞于请教他人,向低于自己的人或者相对专业的人请教问题,以充分获取知识和技能。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敏而好学

6、不耻:不以为耻,不以为有失体面。指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7、不耻下问:不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可耻。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指天资聪明而又爱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人谦虚好学。

9、这里的“耻”,是以为(认为)羞耻、可耻,把……当作羞耻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0、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习文献知识、向比自已地位低,学问不如自已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辱。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聪敏并且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耻辱,这句话出自论语一书中,是孔子要求弟子应该具备的美德,这种美德在现在也要践行的,它是一个人修身一定要必备的美德,所以人人都要具备这个美德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13、《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14、功成不居

15、例句,连这样伟大的科学家都能不耻下问,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16、意思是说天资聪颖而又热爱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学问低的人请教为耻辱。题目中问到的这句话出自先秦时期儒家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所作的经典语录体著作《论语》,这是在子贡和孔子的一段对话里面出现的。子贡问孔子,孔文子死后为什么被称为“文”呢,孔子便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就是说孔文子这个人天资聪颖而又热爱学习,从不以向自己学问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后世称他为“文”,可见孔子对于孔文子的推崇。

17、自高自大

18、同时,也表现出一个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能够取得他人的合作和信任,有利于个人在社交中的成就和发展。

19、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20、此行为既能够增长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加强交流,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做法。

21、拓展资料

22、论语·公冶长

23、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其由来为: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但是仍然被谥为“文”,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24、一个人只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就定能日益长进。

25、意思: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

26、有问必答

27、七、当干部的要不耻下问,到下面去虚心听取意见,了解问题。

28、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29、不耻下问是一个汉语成语。常与敏而好学连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丢人或者感到耻辱。

30、在学习当中,遇到问题要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的解释简易

31、这是论语一书中的句话。也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学风。一个人只有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能在学问上有扎扎实实的进步,所以孔子提倡这种学习精神,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32、自以为是

33、好为人师

34、[bùchǐxiàwèn]

35、《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6、《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37、虚怀若谷

38、不矜不伐

39、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0、这种态度和行为表明一个人谦虚、勇于学习和进步,并且往往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机会,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

41、出处:《论语·公冶长》——战国·孔子

42、谦虚谨慎

43、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44、【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5、意思是乐于向比自己低的人学习,造句:六、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肯放下架子,不耻下问,你就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46、不耻下问的意思是说,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不理解的事情时,不要因为面子或自尊心作祟而不问别人,应该勇于向人请教、寻求帮助,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或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47、现在常用来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48、不耻下问是一种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49、它是一个成语,源于《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聪明而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学习者应该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论对方的身份地位或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50、《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51、这种做法可以帮助人们增长见识,拓宽思路,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52、骄傲自满

53、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