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诗句
1、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2、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3、不堪情浓,相逢的机遇却是渺茫,还是让这份思念与情意淡去,在南山自在起舞吧。
4、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5、白衣卿相(柳永)
6、江上送友人
7、《送别》
8、送别词: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9、创作《送别》的时候,李叔同还没有出家,与叶子在旧上海过着俗世的生活,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李叔同的好友许幻园来到李叔同的家门外,并没有入内,而是在门外大喊,告诉自己的好兄弟自己破产,留下一句“后会有期”,就径直的离开了。
10、白话译文:
11、情浓渺恰相思淡,自在蓬山舞复跹。
1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13、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1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15、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今生无悔今生错,来世有缘来世迁。
16、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之一:
17、今生无悔今生错,来世有缘来世迁。
18、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19、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20、近代·李叔同
21、《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22、诗词原文:
23、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24、曾经我们在一起很快乐,那些日子让人缠绵难忘;可岁月催人老,这一别后,再相逢时青春的容颜已逝,怎还能像以前一样缠绵。
25、长亭外诗句:“长亭十里外,应是少人烟。”
2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7、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8、白衣卿相,白衣者,平民着装,是谓平民之意;卿相者,古指进士。唐宋重进士及第,世人有才,进士不第,是为不美,故推为“白衣公卿”,世谓“白衣卿相”。
29、长亭送别的千古名句有李白的《劳劳亭》,全诗如下:
3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长亭送别诗句
31、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诗文简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它的词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作者: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32、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33、《别思》作者是白衣卿相,是一首七言绝句。
34、纷泊雁群起,逶迤沙溆连。
35、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别》
36、1900年,李叔同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义结金兰,摄影留念,由李叔同隶书《天涯五友》
37、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的白云,那天是蓝的如此昏灰,没有半点眩目之色,虽是碧透碧透的,但却怎么也逃不出悲伤的叹息,只得叹在口上,哀在心中。
38、宋代词人柳永父、叔、兄、子、侄皆为进士,自身却仕途不济,年半百而赐进士出身,故尝自谓“白衣卿相”。
39、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4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4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2、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43、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44、低着头看着地面,却是满眼的憔悴的黄花,哭泣着、悲痛着、日渐消瘦着,这些花儿却怎么望也望不到尽头。
45、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46、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47、看尔动行棹,未收离别筵。
48、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郦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49、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0、《送别》这首歌的歌词是李叔同1914年(甲寅民国三年)在上海,送别挚友许幻园所作。
51、笑靥如花堪缱绻,容颜似水怎缠绵?
52、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
5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54、【译文】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地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是离别之人感伤的眼泪。
55、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56、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57、赏析: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58、千帆忽见及,乱却故人船。
59、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60、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诗句
61、《别思》
62、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63、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64、晚清民国李叔同
65、于良史〔唐代〕
66、出自元代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67、古诗中与《长亭送别》感情相近的诗句是
68、弘一(1880—1942),近代佛学大师。俗姓李,名叔同,天津人。曾留学日本,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
69、对照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但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先说送别之人不忍折损杨柳的枝叶,再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70、我们在长亭送别,正是霜秋。此时我们都很年轻,再相逢却不知要经过多少年,遥想那时恐怕我们已老去。
71、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72、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73、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74、唐代·李白
75、原文如下:
76、《长亭送别》王实甫
77、笑靥如花堪缱绻,容颜似水怎缠绵。
78、作者简介:
79、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80、今生我们错过在一起的机会,但不后悔;来世若有缘的话,还可以把情分继续。
81、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满地的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山外山之处。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壶一饮而尽,希望能够使这剩下的欢乐达到极致,可是,(这分别的痛苦)使今晚的梦都是凄寒的。出处:出自艺术家李叔同的《送别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