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39句文案】

时间:2024-10-26 11:50:04 说说文案

孔子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子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对卫国的大夫孔文子的评价,意思是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是孔子说的。

3、典故来历:孔文子德行不好,但仍然被谥为“文”,子贡不解,问老师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孔子就回答他,尽管他德行不佳,但他很聪明,而且学习很谦虚,这是他的优点。因此谥号“文”

4、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園,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俗,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要给其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園死后,授予他的溢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園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5、形容就是对待学习孜孜不倦,不以问别人为耻辱。

6、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则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7、[bùchǐxiàwèn]

8、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9、拓展资料

10、意思是说孔園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1、意思是乐于向比自己低的人学习,造句:一、在学习当中,遇到问题要不耻下问。

12、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3、《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14、论语·公冶长

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6、不耻下问,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17、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耻。

18、不耻下问含义:指不会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当成耻辱,形容谦虚好学

19、二、不耻下问有利于学习的进步。

20、出处:《论语·公冶长》——战国·孔子

21、不耻下问,汉语成语,读音为bùchǐxiàwèn,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出自《论语·公冶长》。

22、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

23、下一句是: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因此称他文。敏:聪明,好:喜好。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释义:耻:羞耻,耻辱。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4、《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25、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6、出处及原句:《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7、比喻向下面请教不怕降低身份,谦虚好学,虚心求教。

28、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9、孔子不耻下问说明了要谦虚好学的道理。

30、三、不耻下问是一种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孔子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31、《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32、成语也出自晋·皇甫谧《高士传·挚恂》:“既通古今而性复温敏,不耻下问,故学者宗之。”

33、下,问题比自已地位低,就是低下和差的意思,但是这个低下和差不是对别人的低下,而是把要请教的人提高,把自己放低。

34、不耻下问,意思就是表示不以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或者不如自己的人学习,而感觉到耻辱。

35、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

36、不耻下问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成语。其基本含义就是遇到不会的问题或者不懂的事情,要认真,虚心的向了解的人请教。而不要害怕,胆怯。我们寻求知识的时候也是一样。对于知识的求知欲,一定要勇于去提出问题。而不是因为胆怯或者怕人瞧不起,而不敢去探究。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38、不耻:不以为是可耻;问:问询,请教。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认为是耻辱。

39、"孔子不耻下问"是指孔子谦虚谨慎、不以身份地位高低而拒绝向他人请教的品德。有一则相关的故事是关于孔子向年轻的樊迟请教弓箭射技的事情。樊迟是孔子的学生,但他在射箭方面有一些疑惑。孔子并不因为自己的知识和地位而傲慢,反而虚心向樊迟请教,展示了不耻下问的精神。这个故事强调了谦虚和学习的重要性。